![图片[1]-稀土困局:中美博弈中的战略资源与西方的产业停滞](https://us-guide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6/xt.jpg)
在这轮中美贸易博弈中,除了“输出通缩”这一结构性压制手段,中国最具战略价值的武器无疑是稀土。我们希望回答一个关键问题: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,西方已充分意识到中国可能借助稀土对其形成制约,但为何过去七年,西方稀土产业依然进展缓慢?
主要原因有两点:
- 重资产高风险,市场机制制约扩张:稀土属于重资产行业,动辄需要数年周期的投入。一位美国矿业商人即便在2025年建成产线,若2029年中美关系缓和,该笔投资极可能血本无归。除非政府提供长期订单保障,私人企业难以承担这种不确定性风险,而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,这种计划型扶持难以落地。
- 中国具备全产业链优势,非单点可替代:中国不仅掌握稀土原矿开采和冶炼能力,更在合金、磁材乃至新能源整机(如电动车和风电设备)方面形成完整的“矿–冶–磁–终端”一体化产业链。这种低成本、高污染容忍度、技术积累的组合优势,远非单纯复制矿山项目所能对抗。
稀土概念股简析:
稀土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(矿产开采)、中游(冶炼、分离)、下游(磁体、终端产品)。当前“卡脖子”能力集中在上游资源端:
- 北方稀土(600111):中国最大的稀土开采企业,专注轻稀土,年产能17万吨,占全国总产能过半,具备全球领导地位。
- 中国稀土(000831):位于南方,偏重中重稀土业务(亦有轻稀土)。当前市盈率偏高,但净利率仅8.25%。在未来若“卡脖子”策略转向提价(而非禁运),配合西方加速囤货、供需紧张,有望在2026年实现0.8元/股净利润,估值有压缩空间。需注意港股的中国稀土(0769.HK)与A股完全不同,是无矿源企业,具炒作价值,但基本面较弱,风险较高。
- 澳洲LYC:市值约85亿澳元,年营收4.6亿,是中国之外最大的稀土供应商。其Mt Weld矿山与马来西亚LAMP分离厂形成一体化运营模式。
- 美国MP Materials(MP):主打轻稀土氧化物(NdPr)和金属业务,是美国头部稀土企业。
- USAR:美国本土小市值稀土公司,约10亿美元估值,首家涵盖磁体制造的全产业链稀土企业,具有一定战略看点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